新闻中心 |
中国当代建筑为何缺少经典?
|
11月2日,历时6年、行走40万公里、集纳2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观点最终形成的《中华百年建筑经典》首发式在南京举行。这一经典从我国不同时期、不同民族、不同地域、不同风格、不同形式、不同材料的建筑经典作品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100座建筑拍摄而成。但让人失望的是,其中“当代作品所占比例微乎其微”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建筑大师程泰宁表示,当代建筑“好作品太少了”。(新闻来源:11月3日《现代快报》) 今天是建筑旺盛的年代,各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拆掉旧建筑,兴建新建筑。如此高产,为何难出经典?让人黯然神伤。 程泰宁院士认为,这是“新旧两种文化的碰撞”。今天在与国际接轨的大口号下,某些建筑设计师错误地认为西方的就是现代的。笔者承认,西方在建筑理念上确实有独特之处,但西方的文化、建筑风格是其民族多年积淀、过滤后留下的。也许确有可取之处,可这毕竟是外人的东西,未必与本民族、本地文化融合。 就跟衣服一样,西方的衣服确实不错,但是西方的衣服并不是“惟我独美”,中国的旗袍、唐装一样有独特魅力。我们不妨看看,今天服饰中凡是能走出去的,都吸引了民族的精华,相反一味学洋、迷洋的,只能成为外国的来料加工厂。 近年来,各地城市建设的速度很快、力度很大,看似高楼越来越多、广场越来越大、道路越来越宽,可如果把城市的名字遮蔽起来,有几个人分辨的出这是哪座城市?没有特色,千篇一律,追求西化,成了众多城市建设的共性,也成了中国最大的建筑败笔。我们知道,明星们最怕“撞衫”,可城市建设喜欢的却是“撞楼”。也许一件衣服很美,可一县、一市、一省甚至一国都穿成这样,那是美吗?审美疲劳下,是对视觉的污染。 北京皇宫、江南园林以及徽派建筑,都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迹。这也形象地说明,必须坚持民族的才有可能成为世界的,进而成为经典的。例如入选百年经典的中山陵、南京长江大桥,都体现了世界和中国的融合,都体现了浓浓的中国元素。 正如程院士所说,“在国外,一个城市往往是几百年才建成的,精雕细琢,你去看看,现在可能和几十年前,甚至上百年前风格没多少变化。”而在中国呢?城市天天在建设,月月有小变,年年有大变,甚至隔几年就变成了一座新城。这种“造城运动”被某些地方视为政绩。我们经常看到,海外游子回来了,当地领导都要吹嘘城市变化大,摄像机镜头前的游子往往说:家乡变化真大啊!这种感慨是当地政府所希望听到的,事实上,谁解游子心?家乡对于一个人来说,并不仅仅是一个名字,还有特定的标志,如一座桥、一棵树,而这些在“造城运动”中都没有了,此时游子是遗憾是感伤、还是高兴是自豪? 历史是有记忆的,千篇一律的城市无疑给我们的记忆留下了断裂层。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历史,给我们留下了建筑经典,而我们给后人会留下什么?西装虽不错,唐装也不赖,旗袍更见美。一大批忽视传统、没有中国元素的建筑会成为经典吗?这值得我们深思。 |
相关文章 |
文章评论 |
阅读排行 |
·2014上海市建交委直属单位工程系列中级职称 ·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2009年广东省建 ·2013年度上海市建交委直属单位工程系列中级 ·2014年度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 ·2012年上海市工程系列建筑设计与施工专业中 ·2013 年度上海市工程系列规划设计专业高级专 ·2011年度广东省水利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资格 ·《2011年度上海市工程系列专业中级专业技术 ·2014年度上海市工程系列规划设计专业高级专 ·安徽省2011年建设工程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 ·山西省水利厅2009年度高级工程师评审公示 ·关于广东省2009年度水利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 ·关于对2011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 ·2009年度广州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公 ·2013 年度上海市工程系列土建施工专业高级专 |
最近更新 |